本站首页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意见箱  学校首页 
基本信息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信息公开>>信息公开目录>>基本信息>>正文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11-11 11:31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机电集团“十四五”规划》等战略部署为依据,结合浙江省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精神以及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而编制,是指导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学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力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机遇挑战

一、“十三五”发展基础

2016-2020年,是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从骨干校迈向双高校建设的历史转折期。五年来,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部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对接国家、省、教育部、省教育厅“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要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紧紧围绕“面向产业与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学研合作、文化传承的质量与水平名列前茅,国际知名与国内特色彰显并存、高职教育与企业大学协同发展、体制与机制创新灵活的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实施“三三三”战略和“1512”行动计划,学校综合实力持续提升,通过省优质校验收,入选全国优质高职院校,2019年和2020年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物流管理专业群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获评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一)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新提升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33个专业、8个二级学院的专业布局, 高质量推进移动应用开发、金融科技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专业建设。顺利完成教育部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新增浙江省“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11个。立项国家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骨干专业6个,成为浙江省首批四年制高职试点院校,与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财经大学联合举办5个四年制高职及3+2本科专业。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7。立项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连续5年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中获得A。招生规模稳步增长,招生录取分数名列全省高职前列,招生省份拓展到21个,获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立项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名师工作室、“易班”等4示范载体建设。深入推进创新创业的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梦想创业学院,招收“2+1创业教育试点班创业精英班,开设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新专业,成为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毕业生一年后就业率达到94%以上,毕业生创业率4.15%,保持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二)产教深度融合取得新提升

深化构建与行业引领性企业大学互融合作办学的“双轨制”体制,着力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学校与物产中大集团、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三方合作建立的集培训、咨询和合作三位一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大学——物产中大国际学院正式批准并实体化运行。省现代学徒制试点物流管理专业顺利验收成功获批浙江省高等学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与联想集团、绿城服务集团等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物产元通共建潘文技能大师工作室、李有念技能大师工作室,陈巍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认定为2018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单位。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与义乌市政府、杭州钱塘区签订了区校战略合作协议。与武义县、景宁县、衢州市、宁夏自治区等地开展多元合作。

(三)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提升

优化教师引进、培养、聘任和考核机制,持续深化211”人才引育工程,全职引进各类人才141人,其中博士5人、教授2人,内培博士3人,新增副高以上职称人数50名,其中正高职称21名。入选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新增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类专业委员会委员7名。关注教师发展,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立项2项、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奖项3项。校企合作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8个。选派140名教师参加出国培训,141名教师参加访工访学,127名教师参加国培省培。

(四)科研社会服务取得新提升

“十三五”期间,成功立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3项,市厅级课题182项,教师获知识产权197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117项,软件著作权37,外观设计专利39项。技术服务与培训到账经费达5383.5万元。成立非遗文创与汉字艺术产业研究院、供应链集成服务研究院、乡村振兴创业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技艺传承教学——嵇锡贵大师工作室”。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双轮驱动”的战略定位,服务钱塘区职工素质教育“蓝领成才”工程,与行业引领性企业世界500强物产中大集团合作举办企业大学,与浙江省国资委合作举办浙江省国资委党校,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体系,服务40多家央企在浙分公司和省国资1万余党支部和15.8万余名党员。“十三五”期间培训量达到97万人天,相继获得中国企业大学50强第七位、国际绩效改进杰出贡献奖、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企业大学趋势引领奖、中欧TOP20数字化学习卓越奖,入选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培训项目《数字化时代企业供应链集成服务》入选人社部专业技术人才和知识更新工程2020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

(五)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新提升

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设在我校的联系中心,参与联合国职教政策框架多边磋商16次,主办或协办国际会议6次,完成国际职教课题合作研究2个。与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英国格拉斯哥城市学院和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理工学院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牵头成立“浙江省职教集团‘一带一路’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协作联盟”并担任秘书长,联合浙江工商大学成立“面向‘一带一路’电子商务专业国际教育与培训中心”,在柬埔寨设立“浙经院-柬创院国际教育中心”,招收沿线国家学历留学生19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开展国际技能培训15次。在国际大学生咖啡技能交流大赛获奖10人次。被评定为首批“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

(六)校域治理水平取得新提升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了“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全面落实议事清单。不断推进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深化标准化管理与制度建设。发布和修订了学校章程,建立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公开、校务公开、党务公开。不断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对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优化整合形成“一体两翼四流三基”的专业群布局。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成立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对校内机构进行了科学合理调整,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内部审计等职能,成立资产经营公司、梦想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凸显了教学主体和社会服务功能。规范推进“三定”工作,有序完成部门职责编制、部门岗位职责编制。推进制度“废、改、立”,完成95名新任主管聘任工作,实现原科级干部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持续优化校园环境,完成创业学院装饰建设、跨境电商产学研基地改造、物流供应链实训基地职场文化配套基建等重大基建项目。创新安全风险双重预防管控模式,成为浙江省首批5A级平安校园、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浙江省治安安全示范单位。扎实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强化校园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数据资产总量达6100万余条,数据资源总量达9.2TB,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达15.4TB,获评浙江省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单位、荣获“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称号。

“十三五”期间,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高质量发展优势不足,主要表现在: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制约了学校的改革发展;学校在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团队、名师、名课、名专业等方面还存在数量少、覆盖面窄、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校院两级管理激励力度还不够大,影响了基层改革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数据治理水平不够高,对教学和管理的服务保障力度不够大;专业群建设的高峰优势还未明显显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替代性还不够。

二、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将处于发展关键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学校发展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学校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学校高水平建设供应链集成服务特色的全价值化、全体系化的高水平职业高等院校提供新机遇201710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417日,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再一次巩固供应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现代供应链不仅成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重要领域,而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这一战略定位为学校持续深化供应链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指针,为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造了机遇。

二是国家提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学校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机遇。20214月召开的全国职教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对于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助力其进一步改革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规划。

三是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新时代浙江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机遇。浙江省坚决扛起 “三地一窗口”的政治担当,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职业教育作为直接服务就业创业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技术研发、社会培训等方面大有可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努力谱写新时代浙江职业教育新篇章。

四是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为学校先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使学校牢牢占据了全国高职教育的有利位置,在行业内改革发展的建言权和参与重大改革项目的主动权进一步提升,要抢抓“十四五”规划的建设期与“双高”院校建设期“双期叠加”的难得机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战略部署。作为“双高”院校应积极争取升入本科层次职业高等院校,积极推进四年制职教本科专业试点建设,抓紧遴选专业,谋划新举措、新方案。

基于上述形势判断,当前学校主要面临四大挑战:

一是新发展格局构建和人才供给侧改革对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全新挑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学校应充分发挥供应链专业群特色,提供更有利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

二是数字化改革对学校信息化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提出全新挑战。浙江省委努力将数字化改革打造成为“重要窗口”的重大标志性成果,省教育厅响应数字化改革,提出推进建设“教育魔方”工程。虽然学校具备了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样板校等良好的基础,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口依然较大,教学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投入不平衡,公共智慧教室建设更新滞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够,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对此,现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需要更加积极有为。

三是“重要窗口”建设的新要求对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全新挑战。“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目标新定位,学校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要自觉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拉高标杆,勇立潮头,从高原迈向高峰,为奋力打造与“三地一窗口”相适应的全国职教高地和职业教育现代化先行省、示范区贡献力量。

四是技术迭代产业升级加速对学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全新挑战。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浙江四大都市圈建设、八大万亿产业等国家、省级层面改革举措的推动下,以新技术革命为引领的产业链和衍生的新业态必将对学校发展造成剧烈的冲击。应对变化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要积极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创新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打造一批职业教育领导人才和顶尖团队。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教大会精神,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等要求,紧密贴合供应链国家战略核心,深入贯彻浙江发展“八八战略”,服务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服务省机电集团“十四五”发展战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和数字化改革的时代特征,具有供应链集成服务特色的全价值化、全体系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为目标,以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1512”行动计划为统领,以“双高”建设为主线,以实施“提质培优”计划为重点,以师资队伍为关键,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系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职教类型特点的33521”个性化集成式教育服务模式,全力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实现质量、结构、内涵、特色的全面优化,为助力机电集团建设“双一流”,助力浙江成为全国职教高地和职业教育现代化先行省、示范区发挥积极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提高党建水平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

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最大优势,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适应全球化、智能化时代新需求,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高素质协调发展,依托智能技术赋能的“智慧和谐职业人”。

(二)强化特色发展与推进“双高”建设相结合

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供应链集成服务特色、智能化智慧化治理特色。坚持系统观念,优化专业群治理体系,推进能力为重、德技并修、工学一体、素能智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立足专业群实行差异化发展,集聚人力、物力、财力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持续夯实专业群基础,集聚品牌特色优势,打造不可替代的发展高峰。

(三)提升服务能力与拓展发展空间相结合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方向,围绕国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机电集团1215集团化办学战略”,服务集团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需求,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并举的法定职责,拓展劳动力培训和技术技能服务,提升服务浙江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与凝练学校精神相结合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提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坚持以师生为本,充分尊重教职员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秉承“立德为本、致用为宗、崇尚优化、追求卓越”的校训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共同打造和谐育人的校园文化,培养德技兼修的“智慧和谐职业人”。

(五)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

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平台资源,凝练经验、输出标准与走出去企业合作,开展本土化人才培养,向国外展现和输出中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标准为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三、目标定位

(一)总体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技并修,坚持校企融合发展,积极响应供应链创新国家战略和数字化发展新趋势,面向智能商务时代的教育服务新需求,走专、精、高的发展之路,将学校打造成为提供供应链教育集成服务和供应链产业生态集成服务的高地。到2023年,高质量完成国家“双高”建设任务;到2025年,达到本科职业院校建设条件,争创具有供应链集成服务特色的全价值化、全体系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

(二)具体目标

紧扣“专、精、高”的发展定位,遵循“把战略性资源放到战略性节点,发挥战略性作用”的原则,坚持“一领域、一机制、一中心、一集群、一生态、五服务”同向发力,使学校达到“六个引领”:即立德树人的育人标杆,供应链职业类型教育的典范,供应链技术创新高地,与供应链产业生态协同共生的服务样板,文化育人的职教表率,中国供应链职教方案国际输出的先锋。

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1000人左右,非全日制学历继续教育规模稳定在10000人左右,各类培训年均达40000人次左右。

办学条件。占地面积达到1000,新建筑面积8.4平方米,创建分校区,努力达到职教本科的土地办学指标要求巩固智慧校园、平安校园,建成绿色学校。

队伍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整体规模达到820人左右引进和内培高层次领军人才10名、中青年拔尖人才100名,博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20%。力争建成国家级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93%

科学治理。新增省级以上党建品牌2个以上,完善与类型化办学、供应链教育相适应的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机制。建成科学高效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学校数字化和智能化治理效能,形成治理特色经验。进一步拓展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深化协同治理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学院群。

教学改革根据学校战略发展需要,优化缩减专业总数到26个。建成1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力争将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提升为国家级专业群。新增职教本科专业试点6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全覆盖。取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

人才培养力争建成“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取得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全国德育特色案例、思政课示范课堂等典型成果10项。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特色,学生技能大赛成绩全省排名前十,学生创新创业率达到5%,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服务水平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达到33个,取得省级及以上产教融合项目10项,计划期末社会服务收入年均达到5000万元以上。

品牌优势学校个性化集成式的教育服务模式、文化素质教育、供应链高水平专业群三大特色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并向国际推广应用。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社会美誉度显著提升。

 

学校“十四五”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维度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办学规模

学生数(人)

9555

11000

专业数(个)

33

26

基本条件

校园面积(亩)

528.5

1000

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92.01

93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84.29

90

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4.31

20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37.15

40

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家)

2

4

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14.57

20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

18107

19700

生均图书数(册/生)

96

110

发展质量

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项)

3

5

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个)

29

33

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个)

1

2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人)

3

5

省级及以上教师竞赛奖项(项)

18

43

省级及以上学生竞赛奖项(项)

600

1000

省级及以上精品在线课程(门)

4

20

毕业生就业率(%)

95

96

用人单位满意度(%)

90

92

社会服务

技术服务与培训当年到账经费(万)

1400

5000

当年非学历培训人次数(人次)

42025

48400

开放合作

海外丝路学院(鲁班工坊)(个)

1

8

海外员工培训基地

6

12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

“双高”建设与“十四五”双重机遇叠加发展的新阶段,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把握教育质量生命线,按照“33521”的教育服务模式框架,系统推进各项工作举措,锚定目标,乘势而上,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一、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打造立德树人的育人标杆

(一)全面推动党的建设水平攀升

狠抓各级党组织党建主体责任落实,深入实施“抓院促系、整校建强”铸魂行动,深化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工作,对标对表、提质强基,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以“七个有力”为着力点,打造“一群两翼三支点”的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建设“智慧党建”系统,打造集党建宣传、党员教育、党务工作、党建管理为一体的智慧化平台。到2025年,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全面提高,新增省级以上党建品牌2个以上,建成全国党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至少1个。

(二)全面推动“三全育人”改革质量攀升

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形式新颖、运行规范、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四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整合育人资源,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健全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维联动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到2025年,力争全国“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一批班主任工作室、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德育特色案例。

(三)全面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向强化

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运用浙江省“三地一窗口”政治优势,高水平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八个相统一”,办好大思政课。以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为抓手,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推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推动“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建设。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和同向发力。到2025年,力争建成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培育一支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打造一批思政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教育典型案例。

(四)全面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

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进干部队伍干部工作系统性重塑、建设变革型组织,聚焦学校中心大局选优配强干部,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牢固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完成新一轮的中层干部换届工作。深入开展中层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进一步推动容错纠错、精准问责等制度落地见效。全面优化学校干部素质培养工作体系,举办或推荐干部参加各级、各类干部的能力培训班,加强对干部数字化改革相关内容的培训和指导。实施干部工作数字化工程,进一步完善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评价考核工作体系。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赴政府机关、企业、农村社区进行“墩苗”锻炼。到2025年,35周岁以下中层副职干部占有一定比例,40周岁以下中层干部占比至少15%

(五)纵深推进“清廉经院”建设

建立健全“清廉经院”建设制度机制,构建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管理体系。持续推进“政风清明、校风清净、教风清正、学风清新”四大工程建设,开展“清廉经院”建设“六强”行动,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体系构建、治理能力、作风培塑、环境提升等六个维度,推动“清廉经院”建设全面升级。进一步强化政治监督,细化政治监督工作清单,突出监督重点。稳慎推进校内巡察工作,积极推动“1+4+N”大监督工作机制落地见效。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精准有效运用“四种形态”,提升学校反腐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到2025年,党员干部教师廉洁意识明显增强,重大决策依法依规、小微权力清单和办学行为负面清单有效落实,政治生态清明、校风教风学风清正、干部队伍清廉、校园文化氛围清朗的“清廉经院”目标基本达成,争取成为省级清廉学校示范校。

二、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层次的办学机制,探索灵活、快捷、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模式

(一)完善“一体两翼四流三基”专业布局

优化专业群布局。根据专业与供应链战略核心的紧密度,科学动态调整专业数,建立专业调整预警机制,积极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优化“一体两翼四流三基”专业集群布局,即聚焦供应链集成服务产业生态,以生产资料供应链集成服务和生活资料供应链集成服务(汽车后服务专业群)为两翼,形成对应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智能商务、现代物流、数字信息、金融财会四大主导专业群,并辅之文化产业、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三大基础公共专业群。根据“成熟一个、申办一个”的原则,申办本科专业。通过整合归并、方向调整等方式,到2025年,专业数缩减到26个左右,建成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促进各专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专业群集聚效应和外部适应性。

提升专业群内涵。对接智慧供应链产业转型升级的教育服务新需求,按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办学标准,着力提升专业办学实力,全面布局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和合作中职、本科院校专业对口衔接机制,建立“中--”贯通的职教立交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将物流管理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2个专业群打造成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

(二)深化嵌入式产业学院的运行模式

2007年成立全国第一家产业学院基础上,持续深化嵌入式产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从学校层面推广到专业群层面,每个专业群主动寻求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紧密对接,谋求成立嵌入式产业学院,并以此为平台,系统构建每个专业群的“33521”教育服务模式,推动学校教育服务由公共性和同质化向灵活、快捷、个性化的集成式教育服务转型,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样板。

(三)构筑立体开放式的办学格局

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和社会资源,打通就业、创业通道,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办学、更灵活的服务模式实现与校外发展机遇的深度对接。完善校友会及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与体系,加快校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反哺学校教育教学。积极拓展教育服务链,服务全体校友的成长,全线贯通职前、职中、职后。校企协同共建“三区一基地”的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完善从“双创教育”到“双创实践实训”直至“创业孵化”全链条、递进式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

三、强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供应链职业类型教育的典范

一)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互兼互培互通、共建共享共赢”的深度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作用,校企联合培养和共同管理,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享建设和育人成果,最终实现双方共赢。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课程性质和内容特点,创新构建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平台、专业群课程平台两类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三类模块课程,形成平台课程“底层共享”、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中层分立”、拓展模块“高层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其中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度融通,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

)创新基于智能时代的“三教”改革

推行模块化课程改革。坚持“做中学、学中做”,对接“1+X”证书标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设计的课程开发步骤,进行课程内容重构与优化,校企协同开展项目化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多种模式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并配套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式等新形态教材。以国省两级高水平专业群的专业课程为试点,以点带面,到2025年,开发建设模块化课程240门、教材60本。

创新智慧课堂教学。利用现代智能化技术,全面提升智慧教学环境与设施,优化“教学资源丰富、功能比较齐全、运行良好、有效共享”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创新“互联网+”“智能+”教育教学形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深化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以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与智能时代相适应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融合学分制、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监督与联动的智能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测体系,为有效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构建“一德、四师、三能”的师资队伍

引育高层次人才。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聘用和考核机制, 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应用研究所等平台,培养具有应用性研发能力和咨询能力的领军人才,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和成长高地。推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名师工作室等建设,构建以名师大匠为核心、能力互补、结构优化的国省校三级人才培养机制。到2025年,引育领军人才10名,中青年拔尖人才100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40%,,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20%

提升类型教育师资的能力素质。从职业教育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角度,按照“一德、四师、三能”的标准打造一支师德师风和专业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成果导向、多元评价的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考评机制,依托嵌入式产业学院和校企共建的“双师”实践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实施创新型、国际化师资培训工程,提升教师国际化视野和影响力,推进中国优秀文化和优质职教输出。到2025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93%3月以上国(境)外研修经历的专任教师占比达20%

深化校企人才合作。充分依托省机电集团、省职教集团和物产中大集团等办学背景, 建立人员互聘互兼的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岗前培训、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聘请行业企业中契合我校教育教学相应资历、专业、技能需求的高级管理人员、工匠大师及技术技能骨干,共同开展项目研发、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实训指导。到2025年,建成一支由100名行业大师名匠、企业高管、高校教授为引领、500名技术骨干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行业企业兼职师资队伍。

优化教师职业发展保障。依托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平台,协同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以教师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做好教师发展顶层设计工作,开展以解决教师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痛点为主题的系列培训,系统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绩效分配机制。

(四)打造产教融合校内外实训基地

围绕供应链集成服务产业专业体系,按照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注重效益、持续建设的原则,联合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共享共建一批集实践教学、技能竞赛、培训鉴定、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于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实训室建设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完善实训室布局,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充分提升实训室利用率,有效提高实训室绩效和投资效益。全面实施融工匠精神和职场文化等多元育人元素的实训基地内涵提升工程,构建模拟企业工作场景的实训环境,体现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和企业运营的双重特性。推进优秀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校园,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以上,省级实训基地6个,紧密型产教融合校外实习基地86个。

四、强化“四位一体”的技术研发体系构建,打造供应链技术创新高地

(一)以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机制优化工程

依托学校高水平专业群,积极探索政行企校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模式,建成国内一流,集科技研发、生产示范、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中心,打造智慧供应链示范基地。推进集团化办学,通过开展集团成员间的产学研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深化龙头引领、战略融合、过程共管、人才共用、信息互通校企合作机制。依托强大的产业背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创新校企协同共建基地、共建师资、共同培养、共同培训、共同开发,加强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进一步融合运行机制。

(二)以能力为核心,深化技术创新团队培育工程

积极发挥浙江省职教集团的优势,实现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打造产学研骨干队伍,形成若干个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技术创新团队。在梯队组合上,深入推进首席专家负责制,形成既有研究创新及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又有方向一致又各有侧重的技术研发人员的合理梯队;在资源上,能够运用自身的产学研一体化优势及影响力,有效地拓展与整合技术创新平台、研发项目、研究经费、条件等资源;在成果产出上,技术创新团队凝炼研究方向,在理论及应用与成果转化方面产生一批有高质量的成果,产生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以平台为抓手,深化产学研平台建设工程

坚持完善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工作室、技术技能研发与传承中心等高端平台。支持跨专业合作和集智创新,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动,支撑产业行业技术技能提升,服务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大对供应链集成服务研究院、乡村振兴创业研究院等非在编研究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优秀科研协同创新组织。加强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建设推动民营经济支撑服务平台的高水平运作

(四)以转化为目标,深化产学研成果培优工程

以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大创小镇、产业学院等实体性产教融合平台为依托,围绕学校专业优势,整合校内外科技资源,积极培育校级及以上产教融合建设项目。以协同创新中心、大师工作室为基本依托,支持牵头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承担省内外的重大产学研项目,着力提升其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有效供给能力。在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技术标准、省部级科研奖项、省部级领导批示、高级别论文发表等方面产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使学校科研实力能稳居全国同类院校第一方阵。鼓励开展跨领域、跨专业交叉研究,联合其他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攻关,建立校内外结合的专家培育团队,并通过制度激励、专家指导、学术讲坛、科研培训、成果推广等一系列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成果质量。

五、强化战略性培训服务,打造与供应链产业生态协同共生的服务样板

(一)强势引领,构建企业管理培训供应链体系

学校与“世界500强”企业物产中大集团、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物产中大国际学院,整合学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师资与专业优势,构建职教类型特点的企业管理培训供应链。做专组织智慧激发者,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文化培育、知识管理、组织能力、国际教育等全系列、全方位培养方案。做全人才培养项目,构建从新员工到高管,从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领军人才的内容全面、覆盖终身、面向全员的项目体系。做广培训服务资源,拓展全球人才发展协会、国际绩效改进协会等高端、丰富的培训资源,社会服务辐射物产中大集团各级成员公司390及集团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德勤全球所有服务的企业,构建集成式横向与纵向培训生态圈。到2025年,构建20类培训项目体系,辐射400家各类企业,打造符合职教类型特点的企业管理培训供应链。

(二)精耕细作,构建党建培训供应链体系

依托浙江省国资委党校和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融合优势,聚焦1+1+6+X”系列党建培训任务,构建职教类型特点的党建培训供应链。做红党校底色,坚持党校姓党原则,汇聚中央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等资源优势,融合更多的高端渠道,建成党员培训基地、干部培训基地、党建智库和红色学府。做深培训特色,充分发挥浙江“三地一窗口”的政治优势,服务浙江国资国企全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要求,把总书记在主政浙江期间及调研国资国企的重要讲话、论述和指示精神学深学透。做细项目体系,精耕分层分类党建培训体系,覆盖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发展对象、新党员、党员、党务骨干、群团骨干、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等。到2025年,培训服务60余家国有企业党组织,打造符合职教类型特点的党建培训供应链。

(三)系统集成,构建高质量校企政合作培训体系

做精做强质量管理。推动培训规范化建设,建成培训管控、课程研发等规范化管理制度。加强师资与课程建设,力争建成涵盖近千人的分层分类师资库,引入、转化、研发高质量的课程1000余门,引入先进的培训方法20个。

深化培训服务辐射积极回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校地合作落实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接东西协作省份、加快发展县,发挥职业教育示范带动作用,深化校地在协同育人、人才供给、实习实训、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蓝领成才”工程,服务钱塘区企业职工培训,构建“技能+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创新培训服务品牌发挥国家与省级师资培训基地优势,强化中高职师资培训,构建多层次“理论+实践”的特色师资培训体系。拓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打造经院“普惠继教”特色服务品牌。

六、强化基于职教类型特点的文化创新,打造文化育人的职教表率

(一)五育并举,深化职教底色的文化育人体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以新时代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身心素质相协调的“智慧和谐职业人”培养为目标,以“立德树人,德技双修”为指向,依托企业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两种资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持续深化职教底色的文化育人体系。重点推进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加强劳动教育,深化专业实践,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二)数字赋能,搭建职教特色的文化育人平台

依托数字化技术,以“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厚植工匠魂”为原则,打造具有浓厚职教特色的文化育人特色平台。校内校外联动,组建一支100人左右,涵盖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技术能手、行业领军等先锋人物的明德导师团队;校企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校外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线上线下互补,搭建文化素质教育学习平台,建成惠及全员的职教特色文化校园资源库。

(三)匠心育魂,打造职教质感的专业文化品牌

开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专业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打造职教质感的专业文化品牌。深入发掘专业文化内涵,在“一院一品”的专业文化格局基础上继续培育、发展专业文化品牌,结合劳动教育,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系统推进学生爱岗敬业、劳模精神等职业品格养成,提升创意物化能力。建设线上工匠精神案例库,优化编印专业文化品牌成果集,公开出版工匠精神相关教材,工匠精神内化行动在省内外形成知名品牌。

(四)固本提质,促进传统特色文化的职教转化

深入贯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促进校园特色文化的职教转化。以学校“文化惠民”项目为发力点,采用“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方式,持续推进诗教文化创意、普惠活动,活化、物化、具象化传统优秀文化;以浙江省四条诗路带建设为契机,立足职教特色,开展校园诗教文化的培训与传播工程;以四条诗路带沿线县市为点,以“素质提升,技能提高”为建设主旨,打造经院唐诗之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浙江建设为指引,开展文化下乡、文化助农、文化创意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职教力量。

七、强化国际交流平台搭建,打造中国职教方案国际输出的先锋

(一)依托海外合作平台,向世界输出职教标准

发挥学校专业及专业群优势,参与或主持开发国际性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国际元素的系列微课资源;建设并完成全英文和双语课程;按照外向型要求,建设一支适应海外教学、管理、组织领导工作需要的专兼职师资与管理团队;通过丝路学院(鲁班工坊)开展各类国(境)外各类技能培训和合作办学项目;联合阿里巴巴、中兴通讯、联想集团等国内影响力大的跨国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标准、课程包等国际资源建设,举办国际化培训,开展“数字经济中外人文交流基地”海外推介宣传工作,助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服务供应链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需要。到2025年建设双语(全外语课程70门,海外设立8个丝路学院(鲁班工坊),面向国(境)外职业技能培训量9000人天,参与开发职教国际标准或资源库12个

(二)依托国际组织平台,打造中外合作办学优质项目

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与培训联系中心、浙江省职教集团“一带一路”应用性人才培养联盟秘书处等平台的优势作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工匠网络联盟等国际组织和其他优质职教资源国家的交流紧密合作,开展绿色技能、创业学习等国际前沿课题的学术研究与政策磋商;通过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的“数字经济中外人文交流基地”,开展供需研究、涉外培训等项目;通过与相关国家交流合作新增中外合作专业或引进国外优质课程;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课题,探索学分互认。 到2025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3个,引进国外优质课程30门建成国际合作科研平台35个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课题3项

八、优化数字治理,构建科学运行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一)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建设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推动内部管理体系综合改革。建立健全重大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机制,全面推进校院二级管理和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改革。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深化校内巡察,进一步规范基建、资产和财务等管理。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依据法律法规完善学校章程,不断健全完善学校制度体系,加强法制教育,维护教师和学生权益。完善联系走访制度,畅通信访渠道,做好师生思想动态研判和隐患排查化解。进一步发挥双代会、学术委员会、学代会等作用,完善教职工和学生申诉委员会运行机制,推动民主管理。

(二)完善智慧化信息化校园建设

加大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入推进校本数据中心建设与校域数据治理,打造校域数据资产服务平台,建立统一校园管理服务融合门户,全面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与校域治理能力。加快智慧型教学场所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广泛采用混合式教育教学。扎实推进数字化改革,深化校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升“一网通办”水平。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全面提升数字化、智慧型校园安全管理能力。

(三)完善数字化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探索打造以数字教育为先导,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过程化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坚持把大数据、云平台等手段融入教育管理,全面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治理能力。全力搭建高效共享的“数字学工”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和学生“天天成长”信息化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育”融入学生行为养成体系中,多维度构建思政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合力,深化育人内涵。打造数字化学生社区治理机制,实现闭环式管理,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

(四)完善和谐文明幸福校园建设

全面建成校内融媒体中心,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打造集网络文化建设、思政育人和资源互享的平台。营造和谐幸福校园文化,建立惠民工程长效机制,深化花样教师文化品牌建设,关爱离退休教职工,完善困难帮扶,持续提升全校师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坚持推进绿色学校创建、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注重技术更新,利用新技术不断完善和推广校园能耗监测平台,推进节能减排责任考核、环境监测和综合评估科学化。

(五)完善内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健全专业和课程质量标准,完善专业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健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完善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制度。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第三方力量参与质量评价和反馈,形成多元主体多维评价机制。健全校院两级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全校、注重过程、运转高效、问责有力、持续改进、闭环管理的现代教育教学督导机制。

九、优化文化治理,构建类型文化和供应链相融的高水平组织文化体系

(一)凝聚共识,筑牢广大师生的精神基础

牢固树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定位和认识, 深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元理论,破除学科性人才高于实践性人才的误解,消解理论可以直接指导实践的习惯性思维。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内涵,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格局、产业与教育链接的整合需求、知识的积累与职业能力的提升并重的教育理念,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话语传播体系,加强职业类型教育的宣传与传播,凝聚全校师生的思想共识,增强贯彻落实这一价值理念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制度固化,建立文化治理的长效机制

贯彻落实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部署要求,依据新时代的要求对原有制度予以重构,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特征”贯穿学校制度建设始终,对体制机制建设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深化 “1+X”证书制度、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聘用、试用制度、企业和学校工作人员相互兼职兼薪的制度、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制度、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等,引导全校师生深化对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办学特色、价值追求和精神文化的认识和把握,强化制度执行力和刚性约束,为构建类型文化和供应链相融的高水平组织文化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三)对标对表,强化价值理念的落地执行

跳出职业教育看中西方两种思维方式、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同,更加坚定中国文化自信,传承中国文化基因,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价值理念内涵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具体工作中的深度渗透,构成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供应链集成服务特色和高水平智能化导向的师生行为文化。适应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供应链集成服务模式、数字化改革的理论创新需要,开展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提供个性化的“经院方案”。

 

第四部分  组织实施与条件保障

一、组织实施

本发展规划经双代会审议通过后,将加快推进12个专项规划和9个二级学院子规划的编制完成。成立“十四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做好规划目标的年度分解,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跟踪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工作。各部门自觉把本部门工作纳入学校发展全局中科学谋划、扎实推动。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注重信息公开和沟通交流,提高教职工参与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参与程度。

二、财务支持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吸引社会资源,拓宽筹资渠道,完善筹资体系,实现总体财力持续稳定增长。深化产教融合,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制定和完善校院两级自筹收入分配制度,鼓励校内各部门多途径筹措办学经费,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完善校院两级校友工作体制,健全社会捐赠激励政策,扩大教育基金会规模,充分发挥校友在财力资源方面的潜在作用。加大与地方区域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的力度,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教育发展基金会平台,积极争取社会捐赠等收入,或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筹措资金。

三、条件保障

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地方政府与有关部门对学校的政策支持,以异地征地、合作共用土地或政府划拨土地等方式,创建分校区,努力达到职教本科的土地办学指标要求。优化调整校园总体规划,调整校舍功能布局,增加校舍和实训面积,开展学生公寓楼及产教融合实训楼规划项目、学生活动中心项目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硬件保障。

四、考核激励

学校将根据学校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逐年分解,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及完成时限,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方案,作为各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中层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与聘任、晋级、绩效奖励等挂钩。加强对建设项目任务实施情况的监测分析与督导评估,发挥纪检监察机构和审计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定期对规划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组织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中期检查和跟踪分析,不断提高规划的执行水平。

 

 

 

 

 

 

 

 

术语注解:

1.33521”个性化集成式教育服务模式:精准“三定位”(专、精、高)、贯通“三层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五服务”(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播、国际输出)、优化“两治理”(党建引领下的数字治理和文化治理)、融入“一生态”(供应链集成服务产学研共生生态)。

 

2. “专”,即聚焦供应链集成服务领域;“精”,即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将学校打造成为提供全价值化、全体系化的集成式一流供应链产业学院;“高”,即在专业集群中进入国内领军高职院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化职业教育模式,可借鉴可推广。

3.“一群两翼三支点” 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一群:以深化“智慧和谐职业人”培养工程为依托,围绕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打造学校党建品牌示范群。两翼:实施党务干部“领雁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三支点: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实施先锋指数管理,加大在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做到年年有发展;加强党建带群团,激发基层团支部活力,深化省级“花样教师”工会品牌,扩大国内影响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述职评议、实施堡垒指数,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争创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创建高校文明校园。

4. “一德、四师、三能”:“一德”指“教师的师德”,“四师”指“教师、专业实践师、培训师、咨询师”,“三能”指 “智能技术、引导技术、教练技术”。

5.“清廉经院”建设“六强”行动:强党建、强自治、强监督、强治腐、强作风、强文化,从党的领导、制度建设、体系构建、治理能力、作风培塑、环境提升等六个维度,推动“清廉经院”建设全面升级。

6.“四位一体”的技术研发体系:根据高职院校教师单体研究能力薄弱的特点,构建“需求、能力、平台、转化”四位一体的技术研发体系,既体现高职教育服务产业的特色,又提升学校和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7. 战略性培训服务:不是把培训作为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创收的渠道,也不是一般性以入职和技能鉴定为主的培训;而是指能够发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企业存量人力资源开发、高职类型教育发展”等战略性作用的培训。

8.“1+4+N”大监督工作机制:学校大监督工作协调小组(即“1”牵头总抓,以纪检监察、党委巡察、内部审计、财务监督四项职能联动监督(即“4”)为基本形式,各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分头监督、同向发力、有机贯通(即“N”的监督机制。

9. “七个有力”: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

10. “三区一基地”:双创教育区、双创孵化区、创业园区和中小微企业双创基地。

关闭窗口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学正街66

邮编:310018  Emaildyb@zjtie.edu.cn

联系电话:0571-86928099  0571-86928005(传真) 
版权所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浙ICP备09058249号